李洱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08月19日 18:09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第3号)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19年8月16日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

  现将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奖委员会、纪律监察组、评奖办公室名单予以公布。

  特此公告。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2019年8月16日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以得票多少为序)

《人世间》,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11月

《牵风记》,徐怀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北上》,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12月

《主角》,陈彦,

作家出版社,2018年1月

《应物兄》,李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

主  任:铁  凝

副主任:李敬泽    阎晶明

委  员:

马步升    王本朝    王彬彬    韦健玮

石才夫    叶立文    丛治辰    包斯钦

吉米平阶  刘  华    刘  琼    刘大先

刘复生    刘晓林    孙甘露    李一鸣

李延青    李国平    李掖平    李朝全

杨  扬    杨  青    杨少衡    杨庆祥

吴  俊    邱华栋    何  平    何  弘

何向阳    汪  政    张  莉    张丽军

张清华    张新颖    陈晓明    陈福民

邵  丽    欧阳友权  欧阳黔森  季  宇

岳  雯    金仁顺    孟繁华    胡  平

洪治纲    贺仲明    徐兆寿    徐贵祥

郭文斌    黄桂元    黄德海    曹启文

梁鸿鹰    董立勃    韩春燕    鲁  敏

鲁顺民    谢有顺    潘  灵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纪律监察组

组  长:吉狄马加

成  员:李  梅    陈德龙    胡友笋    纳  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

主  任:何向阳

副主任:李朝全    赵  宁

  【新闻1+1】

  

  李洱,中国先锋文学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后为河南省专业作家,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2003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应物兄》这部小说李洱整整写了13年。他在小说中虚构了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建,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言谈和举止。书中人物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李洱,对于《应物兄》获奖,李洱说:“可以想到评委们在众多好作品中,做出了怎样艰难取舍。我想,评委们对《应物兄》的现实品格表示了鼓励,对艰苦的文学探索表达了信心。我充分尊重评委们的劳动。感谢家乡读者的厚爱。”

      ◆李洱用13年写《应物兄》:我想,我尽了力

       李洱是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应物兄》这部小说李洱整整写了13年。他在小说中虚构了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建,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言谈和举止。书中人物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

        而在此之前,李洱《应物兄》已经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8年度最佳作品、《扬子江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第一名等奖项。

        在《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李洱足足有十三年时间,几乎没有再发表过作品,连中短篇的写作都停止了。近些年,李洱和妻子从郑州搬到了北京。刚刚安定下来,母亲突患重病。李洱作为家中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和家人在几大城市求医问药,最后还是沉痛地经历了母子生死离别。在工作上,李洱忙着替人做嫁衣,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学活动。

        在这期间,李洱其实一直在“憋”一部大部头,从2005年开始动笔,这部小说写了13年,写坏了3台电脑,加上不断的推翻、改写,故事的发生时间与作者的写作时间基本是同步的。后期的写作,李洱觉得“似乎得到了母亲的护佑,写得意外顺畅”,他在《后记》中说:“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十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后记》见文末附2)

       在《应物兄》中,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书中人物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有人说,《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

        ◆是阐释的空间非常辽阔的一部作品

      《应物兄》的书名来自文中的人物名,李洱说:“以人名为小说的,《阿Q正传》之后,当中还有一些作家以人名作为小说的题目,但很少,为什么中国作家不敢以人名为小说?以人名为小说的情况会出现在哪个时代?在一个社会兴旺发达,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体的时候,成为一个成长的主体、成为一个成长的个人的时候,成为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他才敢于以人名作为书的题目。我是不是做到这一点了?看完书就知道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对这部作品可说的话非常多,“或者用一个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做,是阐释的空间非常辽阔的一部作品”。对于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书名,而不是以一个故事或者以一个漂亮的词来命名,李敬泽说:“当我们以一个人来命名的时候是承诺着一个世界,因为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带着他的全部世界的宽阔、复杂、庞杂来到我们面前。”

     对老乡李洱的大作出版,著名豫籍作家周大新充满敬意:“一个人能潜心13年写一部作品,这需要很大的定力,我们知道现在文坛上大家都担心被遗忘,很希望不断的拿出作品,以尽快的速度拿出作品。李洱能够静下心来,保持定力,一写13年,这一点我确实要向他表示敬意和钦佩。”

      周大新说,《应物兄》写的是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其实知识分子的生活很难写,写的作家不多,写好的更少。“当年钱钟书先生写过《围城》非常精彩,把知识分子那种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应物兄》对中国现在的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有些人因为知识而活的非常滋润,有些人活的非常无耻,也有些人活的让我们替他悲悯。如果读者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确实这部书是当下我看到最精彩的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可以和《围城》一比。”

◆附1:河南“茅奖”作家

1、魏巍

生于河南郑州

作品《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东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实景。

2、姚雪垠

生于河南邓州

作品《李自成》(第二卷)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

3、李准

生于河南洛阳

作品《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描述的是在三十年代黄河中下游交界的中原地带,发生了一桩震惊中外的大事:蒋介石以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为理由,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惨剧,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黄水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泛区,百万人死亡,千万余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生灵涂炭。

4、柳建伟

生于河南南阳

作品《英雄时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多元的视角,前瞻的姿态,写了“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的一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英雄的特征,他们在中国处于转型的社会格局中,所面对的,所困惑的,所追求的,都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命题。史天雄、陆承伟、王传志等人物在权力与利益,伦理与规则之间表现出来的争斗、摩擦、摩合,或喜或悲。

5、宗璞

生于河南南阳

作品《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用温情的笔调,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

6、周大新

生于河南邓州

作品《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曾进城打工的乡村女青年楚暖暖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回到家乡楚王庄之后不断开拓进取、进而带领全村创业的故事。小说结构严密,充满悲情和暖意,作家以他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7、刘震云

生于河南新乡

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8、李佩甫

生于河南许昌

作品《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

9、李洱

出生于河南济源

作品《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

◆附2:《应物兄》后记

文|李洱

2005年春天,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我动手写这部小说。

当时我在北大西门的畅春园,每天写作八个小时,进展非常顺利。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4月29日,小说已完成了前两章,计有十八万字。我原来的设想是写到二十五万字。我觉得,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合适的篇幅——这也是《花腔》删节之前的字数。偶尔会有朋友来聊天,看到贴在墙上的那幅字,他们都会笑起来。那幅字写的是:写长篇,迎奥运。我不喜欢运动,却是个体育迷。我想,2008年到来之前,我肯定会完成这部小说,然后就可以专心看北京奥运会了。

那天晚上九点钟左右,我完成当天的工作准备回家,突然被一辆奥迪轿车掀翻在地。昏迷中,我模模糊糊听到了围观者的议论:“这个人刚才还喊了一声完了。”那声音非常遥远,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稍微清醒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后来,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他们一句话也不说,硬要把我塞上车。那辆车没有牌照,后排还坐着两个人。我拒绝上车。我的直觉是,上了车可能就没命了。

第二天上午,我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母亲在医院检查身体,能否回来一趟?一种不祥的预感紧紧地攫住了我。当天,我立即回到郑州。母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你的腿怎么了?"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我陪着父母无数次来往于济源、郑州、北京三地,辗转于多家医院,心中的哀痛无以言表。母亲住院期间,我偶尔也会打开电脑,写上几页。我做了很多笔记,写下了很多片断。电脑中的字数越来越多,但结尾却似乎遥遥无期。

母亲病重期间,有一次委婉提到,你还是应该有个孩子。如今想来,我对病痛中的母亲最大的安慰,就是让母亲看到了她的孙子。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生,什么叫死。世界彻底改变了。

母亲去世后,这部小说又从头写起。几十万字的笔记和片段躺在那里,故事的起承转合长在心里,写起来却极不顺手。我曾多次想过放弃,开始另一部小说的创作,但它却命定般地紧抓着我,使我难以逃脱。母亲三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我打开电脑,再次从头写起。这一次,我似乎得到了母亲的护佑,写得意外顺畅。

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但它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顽强地生长着。电脑显示出的字数,一度竟达到了二百万字之多,让人惶惑。这期间,它写坏了三部电脑。但是,当朋友们问起小说的进展,除了深感自己的无能,我只能沉默。

事实上,我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我甚至想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不完一部小说》。也有的时候,我会这样安慰自己,完不成也挺好:它只在我这儿成长,只属于我本人,这仿佛也是一件美妙的事。

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催促,如果不是意识到它也需要见到它的读者,这部小说可能真的无法完成。今天,当我终于把它带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我心中有安慰,也有感激。

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

十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客户端、大河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


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河南人自己的APP

新闻推荐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
农村广播 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