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活篇
2019年09月12日 08:50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变。农村广播立足频率定位,突出频率特色,策划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发展。以微视频、微博、微信等形式,聚合发力,融媒体传播。每期节目从“身边小事70年变化”着手,深入农村,针对农村生活环境、居住房屋、看病医疗、基础教育、农业机具、三餐饮食、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全方位采、拍,以鲜活人物和生活,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进步。
经过前期记者的一线采访,制作,终于完美收官。今天首先刊播的是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新生活”。
从老窑洞到小区别墅,从泥泞土路到柏油道路,从生活拮据到小康生活,位于郑州市西南40公里超化镇境内的新密市黄固寺村在新中国成立的这70年时间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6月12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制作播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新生活”系列节目首站走进“宜居、宜业、宜游”的黄固寺村,来了解这70年中当地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漫步黄固寺村,柏油道路洁净宽敞,花卉树木绿荫成行, 一排排连栋别墅坐落于花海绿荫中,小院外各种果树。看着黄固寺村现在幸福的生活,然而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三岭四沟落差20多米,杂草丛生的老宅河荒。别说六七十年前,就是20世纪末的黄固寺村还异常贫困落后。
老村房屋
黄固寺新区
那么在这十几年时间里,黄固寺村的党委干部们是如何做到让整个村子“改头换面”的呢?黄固寺村党总支书记樊海风告诉记者,针对村里十年九旱,十岭九沟的情况,她决定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把原先的旱地变成了喷灌示范田,彻底解决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局面。在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后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先通过合并私人小煤矿来发展集体经济,后让村民都来矿上工作,通过挖煤矿让村民成为村里的股东。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后,樊海风又开始着手解决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先后五批,将村内63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别墅新居,彻底解决了原先脏乱差的局面。
黄固寺村党总支副书记许富仓
黄固寺村党总支副书记许富仓告诉记者,之前村里居民都是住在老窑洞内,从2003年起跟随国家政策开始慢慢转型。2004年开始选新址,2006年开始建设新区,共分为五期,到目前为止全部村民都从老宅搬迁至新区内居住。村中全部基础设施建设都由村里投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刚开始为了引导村民搬迁,还为村民家中配备所需要的家具电器,实现了真正的拎包入住。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黄固寺村民郭连卿老人
“你出错了,这不是你的。”“才没有,是你看错了。”在村内,远远的就看见四五位上年纪的老人在花园内打扑克牌,说说笑笑的温馨氛围不禁让记者们凑了过去与他们聊起了天。今年80岁的郭连卿老人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高兴的合不拢嘴:从我小时候记事起,爷爷奶奶、爹娘还有妹子,就是一口破窑洞,艰难的很,弄一口汤面条都觉得可满足了。再看看我现在的日子,一个月三四千块,孩儿也有,妞儿也有,吃的穿的啥都不缺,样样都全,要啥有啥。我现在也没啥想法,身体好了比啥都强!
黄固寺村民陈慧敏
记者随机走进了一村民家中探访,室内摆放着沙发、冰箱、电视、电脑等现代家具。厨房用上了液化气和电磁炉,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内是水冲式厕所,俨然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农耕园织布
黄固寺村民在图书阅览室学习
农民丰收节老大娘高兴的合不拢嘴
戏剧演出进农户
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为了迎合现代生活的基调,黄固寺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污染的煤矿、耐材厂,把集体产业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休闲、娱乐、旅游”上。一边将之前老村内的老窑洞保留一小部分作为旅游项目,一边发展古寺小镇特色一条街,另一边还成立了专做小孩衣服的服装厂,还兼顾着发展果园项目。现如今,黄固寺村人人有工作,人均年纯收入两万多。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河南省十佳新村、康居示范村等十多项全国、全省荣誉称号。
前来黄固寺村观光游玩的游客
黄固寺游览区古寺小镇
黄固寺农耕文化园
黄固寺民俗文化活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黄固寺村从十年九旱,十岭九沟的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现在的 “宜居、宜业、宜游”天蓝地绿的生态观光旅游村,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旅游大开发格局中,为推进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节目预告
小厕所,大民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是全面是助力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需要,朱寨村的厕所从院外挪到院内,改掉的是旧习惯,换来的是新生活。请继续关注河南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推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新生活”系列节目之《厕所革命带来新生活的朱寨村》,敬请期待。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