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 地标篇》--《地标变迁下的绿色转身》

2019年07月15日 17:51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它承载着城市记忆,蕴含着城市精神,也见证着岁月变迁。从《创业》雕塑到城市绿道,再到国家湿地公园,平顶山这座煤城地标,正在悄然转变。
       “雕塑自下而上由柱、鹰、人、碳原子模型组成。整个雕塑反映了当时我市是一个以能源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城市。”
       年近半百的高鸿勋,是地道平顶山人。他的摄影作品珍藏着这座城市留给人们永远的视觉记忆。
       眼前这座名为《创业》的城市雕塑,上世纪九十年代落成,位于城区中心两条要道的交汇处,是大众记忆里的平顶山地标。33米高大建筑体上,四只雄鹰傲视四方。高鸿勋说,雕塑的核心是代表着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钢铁工人、科技工作者的四尊人像,它们向世人诉说着这座煤城的辉煌过往:“四尊人像的动作也是有深意的,展现了一种向上跳跃、托举重物的感觉。整个市雕的设计理念就是一种向上的精神。”
       平顶山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古称应国,应国以雄鹰为图腾,平顶山又被称为鹰城。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国家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四年后,经批准,一座新兴煤城——平顶山市拔地而起。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这里经历过快速崛起的“淘金”时代,也遭遇着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难题。
       “头顶灰锅盖、身缠黑腰带。连绵矸石山,风起灰满天”,这句当地百姓戏谑之语,生动再现了彼时平顶山的煤城“风采”。
       “那时候?春秋天刮风都不敢出门,回来都是一层煤灰。”
        “一到夏天,湛河都发臭,不是臭水就是脏水,休闲都没地儿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8年,平顶山首次将“生态建市”摆在了发展战略首位……从那时起,这座煤城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全市建成600多公里城市绿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5%。平顶山市住建局局长黄建军:  “我们搞了全域绿化,通过对废弃地的绿化,打造了城市绿道。打造独具平顶山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把我们平顶山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鹰城。”
       如今,占地一千多亩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成为居民眼中的城市新地标。市民季伟:“之前这儿的环境特别脏乱差,现在绿植也特别多,广场也弄的特别干净,心情也好了。”
        从“一城煤土半城灰”到“一城绿意半城水”,如今翻开高鸿勋的摄影集,那个象征着煤城精神的《创业》雕塑依然耸立,而绿意盎然的生态鹰城已然成为镜头主角:“过去说到平顶山的地标,大家都会想到《创业》雕塑,想到黑乎乎的煤炭。现在再提到平顶山,大家首先想到白龟湖的天鹅,白鹭洲的白鹭,我感觉生态体系成了咱平顶山的新地标。”

·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