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广电十九谈》之十三:供给侧改革是主线

南阳电台 2017-12-11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的突破,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

我国经济“供需错位”已有多年。

一方面供给过剩。2003年之后钢铁、煤炭、建材等中低端产能已经明显过剩。尽管如此,不少地方还在争着上这类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就是在5年前,还有地方领导为拿到了钢铁项目“批文”,面对摄像机激动不已。

一方面供给不足。不仅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消费者连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也大包小包地从国外往回买。仅仅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就超过1万亿元。

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出问题所在。2015年11月,总书记就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去年,河南严格遵照总书记指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压减炼钢、煤炭、电解铝、水泥产能任务,全部提前完成;同时努力补“短板”,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全年预计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超过50%。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是经济学常识。当我们需要用“看得见的手”去压减供给时,不妨深入考虑一下这些问题:

市场信号为何大范围严重失灵?已经库存严重的企业,为什么还能用金融“杠杆”,继续增加库存?眼见已经严重过剩,为什么一些地方还在争同类项目的“批文”?喊了几十年的“扩大内需”,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对国内新需求,无动于衷?

反思这些问题,才能领会十九大为什么将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定为“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才能真正把供给侧改革当做主线,规范政府权力;才能进一步认识到,在发挥政府作用上,需要的是“更好”而不是“更多”。背离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有形之手”替代“无形之手”,不可能创造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唤醒企业对市场信号的响应,不可能避免新的供需失衡。

供给侧改革,也许带来近四十年最深刻的一次政府职能转变。让我们一起努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河南广播电视台评论员

 

编辑:何昱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