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3位“80后”退役军人驻村工作队

2019年06月24日 18:54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站



记者孙喜增  通讯员廖涛   王修文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后,3位“80后”退伍军人主动请缨到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驻村扶贫。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驻村帮扶两年多来,他们以村为家,吃住在村,“5+2”、“白加黑”,保持着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军人本色,传承不怕流汗、不怕困难的攻坚精神,科学谋划,扶危济困,精准帮扶,充分展示了退役军人特有的精神品质,表现出退伍军人的时代担当。

白冰,男,34岁,是一名优秀的转业军人,在部队服役8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现任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飞阳33岁、张行通27岁,均在部队服役5年,退伍安置到县科技局工作,现任大庄村驻村工作队员。

3位退伍老兵虽然出生年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理想“大庄村尽早实现脱贫摘帽,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南召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奇同志在局党组会上说,当前正值乡村振兴起步期、脱贫攻坚关键期,3位驻村军转干部讲政治、敢担当、吃苦耐劳,政治觉悟高、作风纪律硬、执行能力强,他们善于攻坚专啃“硬骨头”,为大庄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以村为家真扶贫--小山村迎来新巨变

大庄村位于南召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25华里,属重点贫困村,全村616户、2336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299人,2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南北长10多公里的山涧之中。

在开展了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南召县科技局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大庄村有柞蚕养殖和香菇种植传统,但因小农生产规模受限,自产自销效益不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驻村工作队及时向村两委提出了“两轮两翼”发展战略,“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益设施为两轮,以打造食用菌种植产业和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两翼”的发展思路。驻村第一书记白冰通过“娘家”牵线搭桥,邀请职能部门和有关专家到村里指导产业发展,确定壮大香菇产业,并着手制定可行性方案。

要想富,先修路。白冰积极向上协调项目资金,从村基础设施做起。先后硬化村主干道8公里,入组道路5000米,绿化道路4.5公里;改建学校1所,新建桥梁2座,修建护河堤坝1000米,绿化堤坝1100多米,原来的“臭水沟”经过河道综合治理,变成一条风景如画的生态长廊。铺设安全饮水管网12000余米,修建供水用房6座。新建村文化广场3000多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阔整洁的文化广场,依山而建的乡村公园,小山村发生了历史性美丽蝶变。两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引进2个致富项目、培育2个支柱产业、创办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511.8万元。

 白冰带领驻村工作队扎实落实全县“两业攻坚”,协助村两委组建食用菌产业基地,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香菇栽培大棚2880平方米,建设扶贫就业车间1152平方米。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目前该基地形成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食用菌有机肥料生产等产业链条,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户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事儿当家事儿

“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干不好的干部”,驻村扶贫工作是政治任务,也良心活儿。”这是第一书记白冰同志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3位退伍军人以精准扶贫为已任,早起晚睡,走村入户,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企业帮扶等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焦叠加,瞄准靶心、精准施策、多点发力,打好组合拳,催开致富花。

“当过兵的人,就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韧性,我们要发挥军人忠诚果敢、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践行群众路线,视群众如亲人,把群众的事儿当家事儿,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白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底驻村工作队长白冰在村里开展工作时不慎摔伤,肋骨骨折两根,仅住院41天,便打着绷带回到村里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队员张行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亲朋好友介绍了不少对象,皆因女方嫌弃他常年驻村,没有时间谈恋爱而告吹。队员张飞阳驻村前既要照顾岳父岳母又要照顾年幼子女,自从驻村以来便成了妻子眼中的“甩手掌柜”,常常遭到妻子的埋怨和嗔怪。

大庄村是南召县委刘永国书记结对帮扶联系的贫困村,3位驻村工作队员受党和部队培养多年,暗暗发誓要在全县脱贫攻坚竖起一面旗帜,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下足“绣花功夫”,俯下身子精准谋划、精准帮扶、精准发力、精准脱贫,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收获真金白银。

村民董春甫一家,儿子因故去世,留下智障儿媳和3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队员在走访老董后,深为他们一家担忧:老董六十多岁,又有心脑血管疾病,怎么才能脱贫致富?必须用真情温暖感召他,鼓起致富“精气神”,这样一家人才有脱贫的希望。每逢节日,白冰就打电话嘘寒问暖,或送去慰问品,有时把各家爱人、孩子的衣服送给老董,用真情感化他破碎的心,老董逐渐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道理。

2018年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贫困户王生庄的孩子突发急病,不省人事。在多方联系无果后,他心急火燎把电话打到驻村工作队,3名驻村队员接到电话后,一边细心安慰,一边联系“120”急救车。他们和包村乡干部一道协调联系临近的白土岗镇卫生院派出急救车。随后,几个人找来门板抬着孩子跌跌撞撞的往山下跑。当救护车接上生病的孩子后,王生庄感动的泪眼婆娑。当晚,驻村工作队员得知孩子得救了,心中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事后,王生庄高兴称驻村工作队是“群众的贴心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大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农村面貌旧貌换新颜,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深山贫困群众搬迁到易地搬迁安置点入驻。食用菌产业基地种植55000袋香菇,成为村里头号支柱产业,安置25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69户贫困户种植69亩名贵中药材黄精,3年户均增收3万元。老百姓都说“精准扶贫让大庄村走上发展快车道”,而驻村工作队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能力的“练兵场”、密切干群关系的“大熔炉”。铿锵三人行,3名“80后”名退役军人扎根山村,走村入户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活跃在农家庭院,俯身在田间地头,拉家常,问冷暖,讲政策、定计划,上项目,用赤诚的为民情怀,在山村田野留下无数真情故事,推动了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一项项帮扶措施见效,一条一条优惠政策落实,把贫困群众的美好期盼变成生活的现实。

 

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河南人自己的APP

新闻推荐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4
原创新闻 2019-06-23
原创新闻 2019-06-23
原创新闻 2019-06-23
原创新闻 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