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春华秋实绘出生态致富图景
2019年09月24日 18:20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站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孙喜增 通讯员康帆 杨振辉
9月22日,河南淅川天高云淡,清爽宜人。在丹江口水库两岸,5万余亩的软籽石榴铺满了山岗,染绿了库区。在盛湾镇丹圣源、老城镇豫淅红等石榴基地,果农乐开了怀,石榴笑弯了腰;在九重镇仁和康源石榴基地,县委书记卢捍卫走进天猫直播间推介软籽石榴,当天的直播活动累计销售石榴1.6万单,销售额64万余元……
“淅川属南北过渡性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适合软籽石榴、黄金梨、杏李等林果生长,加上今年风调雨顺,水果个儿大味甜,丰收节前后我们策划销售活动,每种水果都是爆款。”中共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但也因此带上“紧箍咒”,为了保护水质,库区周围有铁律: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然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淅川的发展更不能停。“我们按照‘快见效、可持续’的要求,谋划、选择、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实现‘短、中、长’最佳优化,把生态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富民强县的‘恒业’。”卢捍卫说。
在具体实施上,该县短线产业主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集群,确保当年见效和当年脱贫;中线产业突出生态高效,发展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三年大见成效和中期致富;长线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依托香严寺、坐禅谷等旅游资源,全力创建丹江湖5A级景区,依托蓬勃发展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确保五年持久见效和长期小康。
“短中长”三线产业项目,让淅川贫困群众得到了真正实惠。9月22日,恰逢周末,在毛堂乡龙泉村黄金梨基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毛堂乡党委副书记张建军介绍,近年来,毛堂乡共发展黄金梨2500亩,近百户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打工“挣现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户均增收5000元。
“基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基地负责人杨道峰感激地说,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扶持贯穿了产业发展的始终。在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中,淅川县高标准编制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土地流转、种植、技术、资金到加工、市场、品牌,实现项目全覆盖。在技术上,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林业信息网络专家服务平台和“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明白人队伍,采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品牌建设上,依托渠首、丹江、水源地等招牌效应,出台政策激励“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创建,创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针对软籽石榴,又统一打造“淅川红石榴”这一地标性品牌。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短线产业已发展食用菌4000万袋、小龙虾2万余亩、中药材5万亩,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线生态林果业已达30多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余个,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短中长”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138亿元以上,实现了水质保护、群众脱贫和企业获利“多赢”,发挥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真正为贫困群众打造出了脱贫致富的“恒业”。
如何畅通销售渠道,消除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卢捍卫介绍,该县在坚持“三化引领、三业并举”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扶贫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着力在宣传推介、完善配套上下功夫,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通过策划赏花节、石榴节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动,提升生态产业知名度;二是发展冷链储和深加工,投资上亿元建设了总库容超过5万吨的保鲜库和15个冷链仓储,有效解决储存问题;支持福森凉茶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本地的生态产品实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三是实施电商扶贫。借助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9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让贫困群众搭上了互联网“致富快车”。
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保姆式”的服务刺激了淅川软籽石榴、杏李、黄金梨等生态产业的高品质发展,丹江鱼、大闸蟹、小龙虾、白玉蜗牛等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城市餐桌。近年来,淅川县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林下作物套种面积达到50%左右,全县贫困户80%以上的收入来自扶贫产业,1/3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短中长”生态可持续脱贫模式,被评为“大国攻坚 聚力扶贫”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与此同时,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陶岔取水口水质已达到Ⅰ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