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成了田间的“抢手货”
2019年06月03日 10:06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每吨售价600元 秸秆成了抢手货
本是小麦收获后的“头疼事儿”,变废为宝后,秸秆成了田间的“抢手货”。5月28日,南阳市卧龙区青华镇后所村村民李天柱正冒雨抢收小麦和秸秆,“麦天麦天,收的不光是小麦,秸秆也得收了卖钱呢。”
李天柱流转土地250亩成立天柱合作社种植小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大户”。他走到田间将麦子放在手里展示说,大户不在于面积大,关键是种得好,我这块种的全是优质强筋小麦,容重高,面粉厂来收购,每斤1.17元。
虽然下着小雨,李天柱对抢收小麦却不担心,机械化让种植户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降了下来。李天柱说,合作社8台(套)机械,耕种收都不在话下。
机器轰鸣,不多时,一大块小麦就快收获完毕,村里另一个合作社负责人易玉泰开着秸秆捡拾打捆机匆匆赶来。与往年相比,小麦收获后,当地种植户多了一道“程序”,收获秸秆。
以前,小麦秸秆堆在地里怕影响秋粮出苗,运出去又耗费大量人工,而在易玉泰手里,小麦秸秆成了“值钱货”,他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亩麦田能产秸秆近500斤,拉到附近的养牛场做饲料,每吨售价600元,仅今年小麦季,他就能收获秸秆600吨左右。“除去机器烧油、人工,挣得不少,夏秋两季,废物利用,秸秆也成了收入‘大头’。”易玉泰说。
5月29日,平舆县辛店乡韩坡村农民韩小良把刚接满的小麦推平。当日,该县“三夏”机械化生产作业全面展开,预 计将有4500台农业机械参与麦收。
“咱老百姓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了”
金色的麦浪,轰鸣的机器,成捆的秸秆,幸福的笑脸,唐河县桐河乡的麦田里,一幅喜人的丰收景象。
“今年收成喜人啊,产量预计比去年多了四分之一,经济效益要增加三分之一。”5月28日,站在地头查看收割情况的焦强对记者说,“现在,咱老百姓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了!”焦强是桐河乡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的祥宏合作社流转的5600亩土地和家庭农场的5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郑麦113、中育1123等优质小麦,因为粮种优良、用肥科学、灌溉及时、防控有力,平均亩产能达1100斤左右,品质达到国家粮食收购标准的二级或二级以上,品质和产量上去了,收入也随着上去了。
和焦强一样,源潭镇振群家庭农场的地头也是一片欢声笑语,回乡种地已有10年的乔振群将流转的2900多亩地中的2000亩全部种上了新麦119。“我种的这种小麦属于高产强筋品种,最高的一亩能产1400斤,今年大概能出200多万斤,产量高,品质好,而且还不愁销路。”乔振群自豪地说。他老早就跟南阳一家企业签了订单,每斤能卖1.25元,比国家小麦托市最低收购保护价高出不少。
“种粮,政策摸得透是关键!”这是乔振群总结的种粮经。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县里经常组织像他们这样的种粮大户学习国家的政策精神,请一些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最新的种粮技术,带他们到粮种示范田里实地观摩,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信心足了,腰包也鼓了。
今年,唐河县夏收作物面积212万亩,其中夏收小麦205万亩,据大田预测产,平均单产484.5公斤。按现有市场行情看,丰产又丰收已稳步实现。
“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唐河县委书记、县长周天龙说。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