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插翅助农富”之《小麦篇》
2019年09月29日 15:16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变。农村广播立足于频率定位,突出频率特色,策划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发展。以微视频、微博、微信等形式,聚合发力,融媒体传播。每期节目从“身边小事70年变化”着手,深入农村,针对农村生活环境、居住房屋、看病医疗、基础教育、农业机具、三餐饮食、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全方位采、拍,以鲜活人物和生活,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进步。
经过前期记者的一线采访,制作,终于完美收官。今天刊播的是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技插翅助农富”之《小麦篇》。
↑点击视频观看
中原熟,天下足。作为粮食大省,河南一直有着“国民粮仓”的美誉,是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更是小麦生产强省。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谈谈河南小麦这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为传统的产粮大省,河南已经连续12年粮食产量超过千亿斤,其中,小麦的产量有700亿斤,占全国小麦产量的四分之一多,也就是说4个馒头里面,就有一个是河南产的。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河南小麦专家李向东来和我们谈谈70年来小麦发展的巨大变化。
小麦品种的变化
李向东: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小麦一开始都是农家种,产量比较低。从6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引进了国外的品种。使产量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70年代我们国家自己开始进行小麦育种工作,从碧蚂1号、丰产3号到小偃系列等,一直到河南省豫麦系列的出现,使产量水平(再次)得到了提高。
李向东: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在不断的出现,大面积出现的品种有小偃5号等。河南省也出现了一系列创时代、代表性的品种,比如:矮早781(豫麦1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豫麦13号,还有温麦系列等等。
上图:矮抗58
李向东:到了21世纪 ,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还有综合性状优良的矮抗58,这两个品种多年占据我国小麦单品种种植面积的第一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这些品种的出现,带动我国产量水平和品质的大幅度提高!
上图:郑麦9023
小麦产量的变化
2019年,7月中旬,河南夏粮总产量揭晓——749.08亿斤,位居全国第一,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产量超过748亿斤。70年的时间,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增长到目前的874斤,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近一倍。
李向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小麦单产水平从50公斤左右到100公斤、200公斤、300公斤,实现了多次跨越。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省很多县,(例如)焦作很多县,就突破了500公斤的水平,到现在焦作市突破了单产全市平均600公斤的水平,我们很多地市,例如:商丘、周口、漯河等我省中部、中东部、中南部地区平均单产水平接近或突破了500公斤,现在我们全省平均亩产是430公斤(左右)的产量水平,主要还有豫西旱地,单产300多公斤,所以拉低了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我省小麦发展历程中,品种和栽培技术始终是两大支撑,在河南小麦跨越式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病虫害防治以及水肥管理等栽培技术不断地创新,农业科学技术成为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水平的重要支撑。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小麦品质,吃饱的前提下吃得更好逐渐被关注。
小麦用途及品质的变化
李向东:从一开始小时候吃不到白面膜,想吃白面膜,再一步一步地到白面膜随便吃,现在,不仅能吃白面膜(馒头),而且我们吃的饺子、包子、面包、点心等还有专门的面粉。在产量足够食用的情况下,我们要提高品质,同时我们要减少环境的代价,环境的负担,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习总书记说:“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在农业发展中,我们不但要产量,还要质量,还要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对祖国的祝福
李向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祝愿我们的祖国母亲,越来越繁荣昌盛。作为一名专业技术研究人员也一定不遗余力地将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给大地,奉献给麦田,让我们的祖国人民能够享受到美好丰盛品质优良的原粮,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作者:张煜 申东亮 樊德祥 夏欣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