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百姓富 退耕还林拓宽济源生态扶贫致富路

□河南台记者王元伟、济源台记者高明

aVaXTuis..jpg.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济源市将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相统一,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使昔日的一座座荒山变成绿色经济长廊,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得山清水秀、林茂果丰,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

“咱们通过退耕还林搞这个薄皮核桃种植,林下套种冬凌草,咱们村在2016年就成功摘帽了,现在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都全部脱贫了,以产业带动脱贫了。”在济源市最北端的太行山一处半山坡上,济源市克井镇枣庙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原战胜指着呈阶梯状分布的千亩核桃林向记者介绍说,依靠退耕还林发展起的薄皮核桃林和林下套种冬凌草,全村不仅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家家户户也都逐步富裕起来了。

 原战胜告诉记者:“从坡上一直到下面这一片,大概有一千三四百亩,都是薄皮核桃下面套种冬凌草。退耕还林这1000多亩,核桃和冬凌草加起来每亩收入都在5000块钱左右,总产值大概就是600多万吧。”

 原战胜说,枣庙村以前是个非常贫穷的村子,群众只能依靠在贫瘠的山坡地里种的粮食收入来维持生活。“老百姓整天没钱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趁着退耕还林想办法搞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个退耕还林地栽种核桃树。栽核桃树的话,前几年是没有收入的,怎样才能把收入弥补回来?我们就在核桃地里套种冬凌草,结果呢效果非常好。前3、4年光冬凌草一亩地的收入都在2、3千块钱左右,弥补了新栽种的那些核桃树前几年不挂果而没有收入的损失。”

原战胜海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前后,冬凌草长起来了,核桃树绿起来了,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来这里游玩儿的人非常多,大家都夸枣庙村是一个美丽乡村。

而在位于济源市最南端南山深处的坡头镇清涧村,一条名为大沟河的河谷自北向南穿过了全村8个居民组, 4.2公里长的河谷两边山坡地上也都是一片片的核桃林。

清涧村党支部书记赵宗礼带着记者,沿着河谷两边的核桃林地边走边看:“光这条沟就4.2公里长,沟两边的地里和山上都是核桃树,面积有1100多亩,每亩收入2800元左右。目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9600元,也是一个山区发展比较快的村。”

赵宗礼说,退耕还林给了清涧村这个原先贫困的小山村发展经济林、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全村700多口人,平时在家的只有不到200人,绝大部分人都从以前十分忙碌,收成却又十分微薄的贫瘠土地里解放出来了,人们只在每年薄皮核桃收摘的时候回到村里,其他时间都在外面或经商或打工。

 “山上、坡地里都栽上了核桃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大家剩余时间都出去外面打工,这又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收入。”赵宗礼说。

 据了解,济源市山岭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并且贫困人口分布与林业发展重点区域高度重叠,林业资源、林果种植、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等都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重要渠道。由于区位特别重要,济源市2000年就被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域。

济源市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任军战:“济源市是河南省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试点市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实施退耕地造林14.6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9.4万亩。退耕还林实施将近20年来,为济源的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全市从1999年的69万亩有林地提高到现在的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退耕还林工程对南太行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改善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是基本建成了小浪底沿黄生态屏障,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小浪底库区安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济源市林业局王天中局长就评价说:“退耕还林工程是近年来济源林业建设最亮眼的一抹彩虹。“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山乡村民增收致富,大大拓宽了济源的生态扶贫致富路。任军战说:“退耕还林区,数万农户除每户年均获得国家补助外,由于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退耕户中先后有5.55万人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每人年均收入约3万元。一些退耕户还通过对速生杨、泡桐等用材林抚育间伐获得木材收入,栽种的核桃、山楂、苹果、石榴、花椒等经济林果品获得了果品收入。特别是薄皮核桃的种植,全市目前超过15万亩,核桃产业集群产值达10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夯实了济源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基础。目前,济源市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建设初见成效,林下经济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全市已组建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00多家,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39.14万亩。林下经济已成为济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济源市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任军战: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面地宣传了林业,提高了全市群众植绿护绿爱绿的意识,加快了全市绿化步伐,不仅改善了济源生态、而且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脱贫攻坚,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文章关键词: 生态,核桃,退耕还林,扶贫开发
(责任编辑: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