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崔军廷 通讯员张玉
初冬时节,走进三门峡湖滨区磁钟乡贾庄村郑忠强承包的蔬菜大棚。潮湿闷热的大棚里,绿油油的辣椒苗上开着白色的小花,长着大小不一的果实;前不久刚刚获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的郑忠强正蹲在地上细心地挨个给辣椒苗吊枝。
“辣椒刚上市,我每天都要给超市供应300斤左右的青辣椒。除了这3棚辣椒,另外的9个大棚里还种有草莓、菠菜等,草莓到明年1月份就能上市……”提起自己承包的大棚,郑忠强脸上挂满了自信的笑容。
今年48岁的郑忠强初中毕业,家里4口人。前些年,他外出打过工,搞过养殖业,在亲戚的帮助下,还办了个小型养鸡场,因缺技术养鸡借亲戚的钱还赔了本,在2015年精准扶贫活动中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村民们公认的“明白人”, 竟然被确定为贫困户,郑忠强感觉很没面子。怎样才能尽快脱贫,让自己在村里挺直腰杆?怎样把借亲戚的钱还上?这个十分要强的的农家汉子陷入了迷茫之中。
正值他困扰之际,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等纷纷伸出援手,帮他分析致贫原因,讲解各项扶贫政策,郑忠强的思想悄然发生了变化。
立志脱贫的郑忠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夫妻二人同时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术培训班,郑忠强在帮扶干部的带领下去参观企业,开阔眼界,提升技能……随着雨露计划、粮食补贴、技能培训、产业分红等政策的落实,郑忠强更坚定了脱贫的信心。
重树信心的郑忠强利用政府发放的无息贷款3万元不但又养起了鸡,同时还种上了桃树,而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妻子外出打工干上了月嫂,月收入5000元,2017年底郑忠强一家退出了贫困户。
2018年,退出贫困户的郑忠强利用政府3万元无息贷款和退伍回家的大儿子一起继续搞起了养殖,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有一次,他跟着村干部先后去了山东临沂、寿光等地参观学习,看到别人靠种反季节大棚蔬菜和西瓜致富,心里痒痒的。可是因为没有技术没场地,也只能心动而已。
机会终于来了,2018年底,乡里用区里下拨的扶贫资金在村里建起的12个大棚完工了,每年每个棚只需要3500——4000元租金。郑忠强得知消息后,茶饭不思,干还是不干?拿不定主意的郑忠强又到市区附近的大棚去考察,并向有种植经验的弟弟请教,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接下大棚改行搞种植。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刚接下大棚的郑忠强又自费到山东临沂学习反季节种植技术,同时跑书店、逛网店,找了很多关于种植西瓜的书籍,并且以每月3000元的费用从外地请来了技术员,今年2月份把10个大棚全种上了西瓜。
种上西瓜的大棚,虽有技术员指导,但大棚湿度、温度都需要郑忠强时时观察和调节。从种上西瓜到采摘完毕,数月时间里,白天,他一整天基本上都待在大棚里;晚上,一遇刮风下雨,即使是半夜也往大棚里跑,有两次摔倒都忘了疼,只惦记着大棚西瓜出没出问题,妻子开玩笑说西瓜就是他的命。
今年5月初,郑忠强种植的西瓜比同行早10天左右上市,慕名前来采摘购买者络绎不绝,他收获了第一桶金。一人富不算富,在村委的引导下,郑忠强还带动村里6名群众到大棚里务工,帮助大家提高收入。
今年第一次种西瓜的郑忠强卖了十几万元,同时也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但郑忠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牵头成立了湖滨区首家由贫困户注册的三门峡市湖滨区鑫润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法人。在他的带动下,贾庄村的已脱贫种植户杨高强和郑建敏等人也成立了鸿瑞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5月,郑忠强荣获湖滨区劳动模范称号。
西瓜卖完了,郑忠强又瞄上了大棚草莓和蔬菜,接着种了3棚草莓,3棚辣椒,3棚菠菜,还有一个育苗棚和两个冷棚,并在政府帮助下获得3万元无息贷款。
“现在棚里的辣椒和菠菜已上市,春节前可以把西瓜种上,不能让棚空着。我想对贫困户说,有志气生活就会有奔头。”面对着绿油油的大棚,郑忠强脸上挂满了笑容。
今年10月17日,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作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领村民共同走上了一条致富道路”的先进典型,郑忠强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虽然得了奋进奖,主要是托政策的福。今年刚起步,还有差距,今后我还要打响品牌,发展休闲采摘,开设网店,进一步打开市场,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谈到将来打算,郑忠强充满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