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两代人的对话】父子俩的种植经
2019年01月09日 13:27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河南台记者穆迪、周口台
在以前,一家人种个十几亩地忙活一年,手里也剩余不了多少钱。如今利用大型农机耕作,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收割到耕种,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业生产变化的一个缩影。
(图片来自网络)
在周口市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里,50多岁的刘天华正在忙着保养自己的农机,在这里摆放着玉米收获机、小麦收割机、烘干机、深耕机等大小各类机械上百台,其中还有一架无人植保飞机。刘天华: “咱以前就是人拿个镰去割麦,九几年的时候就是用打麦机打了,咱们搁伙,你一家我一家在一块脱粒,那时候很累。”
(图片来自网络)
跟父亲割麦的场景,也成了儿子刘记森儿时最深的记忆: “那时候种地都是全家老少一起上,那也不中,机械程度利用比较低,主要就靠人力,收小麦的时候一二十天也收不完,先拿镰割,一点点割,割了之后再碾,碾了再打。”
2009年,针对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刘天华合作社于2010年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帮你种田”,试着搞起了“土地托管”服务,对不愿意流转的土地,收取一些费用,提供耕种、日常管理、收获等服务,土地收成全部归农户,从而把土地集中起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至2018年,合作社开始整村推进土地托管,涉及4个乡镇10个行政村,托管面积2.3万多亩。
刘天华: “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比较好,有农机补贴、有小农机补贴、大农机补贴、就是政府拿一部分,农民拿一部分,咱们河南省对农业这一块比较重视,烘干机补贴国补百分之三十、省补又拿个百分之四十,我们个人只拿个百分之三十,我们肯定高兴啊。”
(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农村从耕地到种植、管理、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刘天华新购置的无人植保飞机一天能喷洒八百多亩地。在政府惠农政策支持下,刘天华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拥有农机600多台套,建起标准化仓库、大型烘干设施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去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也让毕业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刘记森下定决心回家和父亲一起干: “我学的是农业,肯定在农村在基层能发挥好我更大的作用。14年回来之后,帮助我父亲发展合作社,也从中探索了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粮食银行等一系列的做法,我们现在从种到收,全程也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产业化。”
现在的刘天华父子二人也正规划下一个五年计划:依托‘互联网+产业发展’建立农机服务和农产品初加工销售渠道。同时,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合作社的效益惠及更多的农户。
(图片来自网络)
刘天华: “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村委+农户,一二三产的融合,以后打造从农田到餐桌,比如说我们小麦是优质小麦,跟面粉厂对接,他们生产原地就在咱们这,咱们搞三品一标,这样让消费者吃着放心、买着放心,这样让我们种地的农民提升增加值。”
刘记森也向父亲提出了“整村土地托管”的建议:“整村土地托管之后,解放劳动力,从种到收不需要农民参与了,就是我们来种,他们是受益者,他们可以外出务工,从种到收这个过程,由我们合作社来完成,打下来的粮食我们交给他们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