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技篇1
2019年09月24日 12:30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变。农村广播立足于频率定位,突出频率特色,策划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发展。以微视频、微博、微信等形式,聚合发力,融媒体传播。每期节目从“身边小事70年变化”着手,深入农村,针对农村生活环境、居住房屋、看病医疗、基础教育、农业机具、三餐饮食、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全方位采、拍,以鲜活人物和生活,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进步。
经过前期记者的一线采访,制作,终于完美收官。今天刊播的是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技插翅助农富之《大棚设施70年的发展变化》。
主持人:随着农业设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设施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设施由原来的简易拱棚现在慢慢走向了高大上,也正是因为这些设施的变化使得我们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吃上了瓜果蔬菜。
胡大哥在开封是比较有实力的种植大户,他早年在外打工,对农业是非常有情怀的,那么他现在种植的火龙果非常的好,究竟跟这些大棚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也来实际探访一下,走,跟着我的脚步来看看吧。
主持人:杨总,您好!我们今天来看胡大哥,带我过去看看吧。
杨祖敦:胡大哥,今天我们来看你的大棚。
主持人:这是火龙果,是吗?
胡百胜:对,这是我们的火龙果。
主持人:哦,我们今天一方面是来看看我们的火龙果,另外一方面是想了解一下咱们这个火龙果在这个温室大棚里面它有什么样的优势,包括您现在,我看到现在这个大棚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的?
胡百胜:这是我们引进的火龙果。
主持人:那这个都是在大棚里面种植的是吗?
胡百胜:对,因为这个火龙果呀,大家知道它传统的一般就是在南方,现在我们北方为什么也有火龙果呢,现在就是引进的一个“南果北种”的技术,利用我们的温室大棚。
主持人:嗯,看到了,这个温室大棚看起来应该是自动的,是吧,上面我看有棉被、双连自动。
胡百胜:对,双连自动,有棉被。这就是确保在我们北方能种植成功,就是全靠的我们这个温室大棚。
主持人:在您的园区有多大面积,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棚?
胡百胜:现在大棚是8个,目前我们这一块的种植水果的面积是有70多亩。
主持人:70多亩?全部种植的是火龙果?
胡百胜:对,火龙果,还有一些草莓、西瓜这些东西,都是利用我们温室大棚,这个土地总面积现在有100多亩。
主持人:我也想问一下啊,胡总,我不知道您从事农业有多久了,您知道以前大棚的形式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您在最开始接触农业的时候,您做过这个大棚吗?
胡百胜:嗯,在做之前呢,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以前就是家里面都是用一些简易的、用竹竿握的一些很小的简易大棚,那时候一般就是种一些简易的蔬菜,菜类的植物,现在呢我们根据这个农业的发展,这个日光温室搭建的科技的提高,现在我们越搭这个大棚面积越大,这个科技含量越高,满足了我们这个室内环境,越来越好,所以啊,这就是保证这个我们现在“南果北种”啊, 还有一些冬季反季节作物能顺利的成长。
主持人:的确像胡总说的一样啊,就以前我们看到的这种拱棚是比较简易的拱棚,可能高度跨度都没有这么的高,那我们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自动的拱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的柱子,这个主要是支撑它的是吧?
胡百胜:对。
主持人:支撑大棚的一个柱子,然后那边呢,这些应该是冬季取暖的设施?
胡百胜:取暖的,对。
主持人:然后我们这边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可以散热的一个风扇,如果是温度比较高的话就可以把它开启了,是吧?
胡百胜:再就是估计温度不够的话往里加温。
主持人:哦,可以加温。
胡百胜:对。
主持人:然后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两排比较深色的这个上面是棉被。
胡百胜:对,棉被。
主持人:到时候可以自动的打开保暖。
胡百胜:对,全自动打开。
主持人:包括我们看到下面滴灌设施,这些都存在,都有。
胡百胜:对。
主持人:所以像这样的一个大棚它建造下来的话应该十几万差不多,几十万下不来吧?
胡百胜:对,这个一亩地呀,就合个十多万。
主持人:一亩地就十多万?
胡百胜:对,这个总投资下来要几十万块钱。
主持人:您在最开始接触农业的时候就直接建造这样的大棚,还是说您也是从一开始的简易拱棚开始的?
胡百胜:最早啊,家里面也是建造的都是一些简易的,用竹竿啊,面积很小的那些简易棚。
主持人:包括人进去可能都需要弯着腰是吗?
胡百胜:对,那个棚就是说它的弊端很多,一个抗风、抗雪能力都不强,保温措施也是很麻烦,进去操作各方面空间也小。所以说,后来在我回乡创业的时候,建造这个大棚之初,我就把那些弊端所有都考虑之外,又直接跟我们杨总他们这边建造这种专业结构的跟他们合作,建造我们现在这个,你看,现在全自动的这个棉被呀、增温呀这一套科技程度、智能化程度也很高的一个现代温室大棚,这些都是经过论证的,抗风它都能达到11级。
主持人:所以胡总属于一步到位型,一次投资很多钱虽然看起来,但是我们种植的东西,火龙果本身价值也很高,所以应该是,您有预算过吗,大概几年能回本?
胡百胜:这个就是前期投入可能要大点儿,后期操作起来,包括温度统治它慢慢,那个时候啊,到那个时候成本会降下来。
主持人:好,站在我身边的,杨总,杨祖墩杨总。他是大棚的建造者跟实施者,所以在大棚的这么几十年发展过程当中,最开始的简易大棚到现在这种温室连栋,或者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连栋大棚,您觉得就是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历程?
杨祖墩:我们最早中国的第一代大棚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代的最简易的这种,它采用竹竿去做的,到七十年代的中后期,就是说在东北和山东,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的这个简易的下挖式的这种日光温室。
到八十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引进了新的这种玻璃温室,就是说更高大上,又更适宜这个农作物的生长,到九十年代的话,随着这个中国现代农业设施的一个整体的发展,我们现在的这个温室,从九十年代开始,从原来的量变向这个质变开始转变,到九十年代的末期,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的这个大棚温室面积大概是3万公顷,今天都二十一世纪以后了,我们中国这个大棚温室大概是经过了这个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对接,统计2018年的年末,我们现在国家的这个大棚温室的面积大概是在70万公顷到100万公顷之间。
主持人:那么未来温室大棚的发展会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进行呢?
杨祖墩:未来的话,到2030年,我们大致的估计一下,中国的这个大棚温室面积会达到230万公顷,未来我们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工的成本要越来越小,要实现全国的机械化。第二,就是我们整个的大棚要更加的抗击各种各样的的自然灾害,。第三,我们的这个大棚温室要更加的接地气,让老百姓能投的起资,能干的好农业。第四的话,就是我们未来的这个大棚温室要更加的连片性,要更加的能产出来规模性的这个产物, 就比较好。
作者:申东亮 樊德祥 张煜 夏欣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