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大文章”--河南广电信阳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蹲点记
2019年05月30日 17:51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小山村的“大文章”--信阳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蹲点记
【编者按】
5月12日,河南广电“乡村振兴基层行--河南广电全媒体信阳蹲点”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带队的采访团首站来到信阳大别山区蹲点。
五天时间,采访团“蹲点”新县丁李湾、西河村,浉河区马家畈村、龙潭村,平桥区郝堂村以及罗山县何家冲村。采访团聚焦针对当地红、绿资源,进行一系列走访追问:茶油产业如何拓展产业链?茶旅融合发展情况如何?如何盘活现有“红”“绿”资源?守着信阳毛尖,茶农如何得实惠?基层村支部如何注入新鲜血液?普通百姓能否借上乡村振兴的“东风”?
一个个问题背后,是记者对于地方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见证着村庄的革新,时代的变迁。
从2013年起,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今报就开始关注信阳乡村建设,陆续推出“印象郝堂”、“美丽乡村的千斤样本”、“遇见西河”、“再现丁李湾”、“感悟金刚台”、“梦中故乡”、“大美浉河”、“来自故园的乡愁--田铺大湾”等一系列报道,用80多个版面,对信阳乡村建设进行全景式报道。就在采访团蹲点采访的第二天,河南广播电视台与新县共建的新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暨文旅小镇奠基仪式在新县举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河南广电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新中国走过壮丽70年,中原大地的乡村振兴正是气象万千。采访团在信阳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伟力、创新活力、不竭动力。省委书记王国生在信阳调研时指出,要发挥优势、创新实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事在人为。采访团走访的村庄,以前都是基础弱底子薄,但是利用资源禀赋,如今后来居上。他们能,全省很多乡村肯定也能。
怎样让全省涌现出更多的郝堂、西河、何家冲?希望这组报道对各地有所启发。
河南之南,有一个被称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地方。它是革命老区,谱满红色赞歌;它有豫风楚韵,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可以寻景,寻茶,寻桃源,寻故居,寻美味。它立足自身“红”“绿”“古”优势,探索传统农区、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8年8月,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2019年5月,商城县、光山县、潢川县、固始县、罗山县、息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信阳大别山区这片热土有哪些新作为?又面临哪些新挑战?
1
西河:“乡土文章”与“产业文章” 古村落变新网红
在新县,曾经闭塞的古村落历经改造,焕发新的光彩;曾经破旧的古建筑没有被拆除,而是保持原貌变身“新网红”;曾经荒芜的油茶山经历产业链的完善,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西河大湾曾是新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中古村。2013年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专家与西河村结成对子,时任新县县长的吕旅任西河村名誉村长,开始了对西河大湾的设计。
正如西河古村落设计师罗德胤所说:“村落保护的关键在于激活人心。”这句话反映了对乡土的期待:让村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过上更好的生活。围绕着这一点,专家、政府以及村民,开始了一场共同的乡村实验,美好的蓝图跃然纸上:朝着“村民的西河--再造和谐自主的宜居家园;历史的西河--传承地方特色的古村文化;旅游的西河--开展最小干预的精品度假;生态的西河--实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四大目标,把西河大湾打造成具有豫南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古村落改造示范点。
在这里,“村民的西河”是第一位。事实上,从最初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村民的主体性已经开始发挥。道路硬化、自来水铺设、古明渠修复、管网建设……这些工作是依托村民自己完成的。新县县政府为西河划拨部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并呼吁16个部门整合资金到西河,保障了村民一天60到80元的工钱。村民给自己家干活,尽心尽力,效率很高。
作为西河的最大亮点,老房子的修复成为工作重点。村民张思齐和妻子在西安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年收入不菲。听说老家要改造,把手里的活一交接就回来了。专家开始还担心建成的水准,张氏祠堂边第一户一建成,乡村专家孙君点了点头:“可以,不比郝堂村(全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信阳市平桥区一座改造示范村)盖得差。”
为了让村民参与其中,周河乡政府成立西河大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对村内的瓦匠、窑匠、木匠进行登记摸底,组建建筑团队;收集旧砖、旧瓦、砖雕、木刻等建筑材料,保障大湾房屋二期改造工程能够就地取材;制定西河古村落改造奖补办法,鼓励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自行房屋改造……2014年国庆节前,大湾房屋一期改造完成。
5月13日,坐在西河第一家农家乐--“西河农家”的院子里,80后小伙张洋兴奋地说起创业史。
“别看我们生在大山里,好多都留过洋会外语呢!”张洋笑着说。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县,不少农民前往日本、韩国等地务工赚钱,该县的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就专为外资企业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当古老的村庄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外出“民工潮”变成了返乡的“创业潮”。2013年,为了给刚出生的孩子赚“奶粉钱”,25岁的张洋远赴韩国做汽车零配件。到了2015年,他接到父亲电话,让他“回家看看”,“可以开个农家乐试试”。
“我当时很惊讶,觉得父亲思想还挺先进的,回去一看,老家完全变了个样儿。”后来张洋才知道,为了劝自己的父亲留在家乡做农家乐,返乡创业的大老板张思恩可没少花心思。
2013年张思恩返乡时,已经是北京两家建筑企业的老总。在乡政府的邀请下,他回到家乡,成为西河农耕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随着西河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初显,游客驱车前来,玩得尽兴,却苦于没有地方吃饭。张洋家位置醒目,离停车场近,园内整洁宽敞,且有一位善于烹饪的主妇。“锁定目标”后,乡、村干部和张思恩连续到他家劝说。
“叔,你说出去打工,一年能挣多少?我做个保证,开了农家乐,要是不挣钱,我照样赔给你。张洋在外面见得多,你问问他,能不能搞?”看见老张迟迟不松口,张思恩急得不行:第一家农家乐不仅可以马上见效益,还可以给村民起到示范作用。这颗悬着的心,终于在张洋回来后放下了。
果然,“西河农家”开业第一年就赚了10万。在城里吃惯大鱼大肉的人们,对当地特色菜十分感兴趣。腊肉炒竹笋、橡子豆腐、清炒桑叶、桑葚红果……被游客称赞“有妈妈的味道”,甚至有人在结账时坚持多给“小费”,以表谢意。
五一小长假,这个五口之家提前请两位亲戚帮忙,假期首日就接待了三十多桌“流水席”。张洋感慨地说,是西河的“绿水青山”让他们拥有了“金山银山”。
“二张”的回归,是信阳返乡创业群体的一个缩影。据悉,截至今年三月,该市累计有12.4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创业各类市场经营主体7.5万多个,新县和光山县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在西河,更多村民无法像张思恩或张洋那样创业,他们能否借上发展旅游的“东风”?
青石板街道旁,枫杨树下,一枚“观音豆腐”的照片格外醒目。“这是观音豆腐,我们的‘非遗’!”村民王家梅热情地招呼着外来客参观制作过程:将叫“观音叶”的树叶洗净、揉搓成糊,倒入草木灰调和的灰水,搅动至凝固……
细腻爽滑的观音豆腐,为夏日带来凉爽。比观音豆腐成本更低的,是山中随处可见的青笋、野菜、野果。张恩思告诉记者,夏天的山野菜、秋天的八月炸、冬天的拐枣……往往中午采摘,不到下午就卖光了。
自然馈赠的美味,只是村民们钱袋子的一个补充,更常态的增收机制,有赖于当地“旅游✛”的发展模式。
在西河粮油博物馆,三百年的古法榨油机器印证着新县古法榨油的悠久历史。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其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均高于“油中之王”的橄榄油,早在2004年,中国油茶籽油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全球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西河所在的周河乡有近10万亩天然油茶林,是河南省油茶主要产区之一。传统的食用油5升仅需要几十元,而山茶油1升能买到200到400元,油茶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但村民传统自种自榨、作坊式加工效率低,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难以覆盖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加上油茶种植分散,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不少茶山面临荒芜。
2016年,在当地企业绿达山油茶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下,周河乡成立了油茶示范基地,将农户的油茶园流转到合作社,对低产油茶园实行综合改造,统一管理,油茶籽集中收购,其中对贫困户签订合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毛钱的价格收购。
初夏的油茶种植基地,墨绿的油茶一眼望不到边。熊国勇告诉记者,合作社已与周河乡近3100户农户签订了《茶园流转协议》,流转天然油茶园近10万亩,其中贫困户1.4万亩。改造后的茶油亩产由原来的7.5千克提高到15千克,户年均增收1.2万元。
除了流转经费,茶山改造和日常管理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周河乡油茶服务站,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进行油茶育苗嫁接。熊国勇告诉记者,目前周边已经建立了11个油茶服务站,带动村民参与其中。
“我们的山茶油对身体特别好,可以带回家自己吃,也可以送人,在网上也能买到啊!”一位工人主动为油茶产品代言起来。打开某电商平台,该山茶油不仅销量可观,评价也十分喜人:“努力挣钱,争取顿顿吃上山茶油。”
茶园变绿色工厂,茶农当产业工人。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完善,茶油软胶囊、茶皂素、饲料肥料生产线,油脂储备及河南省木本油检验中心等项目,将为居民带来更多机遇。
2
浉河港、何家冲:“绿色文章”与“红色文章” 火了村民好日子
多山多水少田地曾经是脱贫桎梏,如今转化为发展动力。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信阳立足红、绿资源,重点打造生态旅游、茶乡风情旅游、红色旅游、美食旅游和乡村旅游,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红色教育等全新业态。
当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被实践逐渐印证。
送走四月热闹的采茶季,浉河区马家畈村的茶园进入修剪、修复期。山脚下的德茗茶庄,随着炒制茶叶“沙沙”声入耳,茶沫纷飞,茶香扑鼻。采摘、晾青、优选、生锅、熟锅、理条、初烘、摊晾、复烘、捡剔……碧绿色的茶叶,在翻炒、烘干中成型、成条,又在热水中由扁平秀直的茶条,绽放出芽和叶,初尝清香略苦,细品甘甜压舌,回味口感清醇。
守着如此“金贵”的信阳毛尖,茶农是否得到了实惠?企业负责人邱德军告诉记者,作为带贫企业,他们和浉河港镇十几个行政村签订帮扶协议,带动二百多户四百多名贫困户。“我们定期组织专家为茶农进行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培训,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邱德军说。
小毛尖,带动的不止是农产品增收。在文新茶园,不少游客驱车前往,在茶山上的观景台赏景品茗。山顶凉风习习,山上毛尖万顷,山间瀑布林立,山下泉水潺潺。
浉河区茶产业和茶企负责人介绍,如今在信阳,茶已经成为扶贫、生态、健康、旅游、文化、惠民产业。沿着环南湾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线,不仅有美景和毛尖,还有茶山实景表演、春茶采摘体验活动,信阳美食、民宿、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吸粉”元素,仅清明节三天,这条线路就迎来15万游客。
俯瞰信阳茶产区分布图,你会发现,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豫南大地披上了巨大的绿色羽衣。
沿南湾湖而上,董家河乡睡仙桥村,长三米左右的浅拱石桥,两边有波浪和圆圈装饰,四角有神兽,下方有青砖护桥石。古睡仙桥犹存,古塘仍在,环绕古塘的五棵松树傲然挺立。
一路向北,来到车云山脚下。沿蜿蜒山路上至海拔600米,周边一片碧绿茶树,抬头便是蓝天白云,向下望则云雾缭绕。山脚炎热,一路可见老信阳茶树。
从董家河沿湖向前,浉河港的黑白龙潭、仙女潭、公母潭等地是信阳广为人知的原生态旅游胜地。从浉河港再向东南,便进入了谭家河乡境内。路边常有徽派风格的农家乐,以其美景美味吸引着大批游客。
平桥区郝堂村。古村,古树,石墨,旧式豫南民居。荷花未开,叶的墨绿已肆意渲染水塘。沿河汉柳,倾泻出寸寸日光。土坯房的茶室内,茶客纷纷,茶香醉人。
新县西南,郭家河乡。山水、湿地、耕地,构成十里河滩十里枫杨的生态屏障。
往东,西河古村落,粉色野樱桃树在林海茶山间跳跃。古民居依河而建,青砖颜色深沉,旧门朱漆斑驳。与村民攀谈,他们必邀你进屋坐坐,品尝山茶清香。
商城东南边陲,金刚台乡,山高200米至750米,在云雾中起伏,这里正是高山云雾茶的生长温床。走过树林、溪涧,感受过去数千年,水流是怎样把山石打磨圆润,凿成这般龙虎、狮子的模样。
固始,西九华山。茶山竹园云雾缭绕,唐人寻根楼、5D圆幕电影讲述闽台祖地起源。
……
寻一缕茶香,收获整个桃源。
路通了,基础设施建起来,人居环境改善了,茶山美景接了地气,昔日的茶客成为今日的游客,茶区变成了景区。
2018年,信阳实现接待游客4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400亿元。据悉,该市将信阳毛尖、信阳菜纳入“医、药、养、健、游、食”六位一体产业链中,推进茶旅融合、茶食和合,推动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
采访期间,恰逢信阳文旅创作者大会,记者见证了景区游客爆满、信阳“网红”景点刷爆朋友圈的场景,更听闻一则两县宣传部长之间的趣事。
说到旅游火爆带来的“一房难求”,新县一位宣传部长感同身受:有的媒体朋友通过采访“爱”上了这里,悄悄带着家人来休假。因为没有预约,跑遍县城也没找到住处,不得不请部长朋友帮忙咨询。更有趣的是,这位部长曾和兄弟县——商城县一位宣传部长为了住处发起了一场“谈判”。
“一个周五,商城这位部长给我打电话:‘老兄,家里亲戚去玩,知道房间紧张,能不能帮忙留两间,不挑位置,自费。’我说:‘我问一下,不过还真不能保证。对了,我要能给你留两间,你在商城给我留一间,怎么样?’……”
一个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大名鼎鼎的“将军县”;一个是“商城起义”爆发地,著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传唱地。一个有黄柏山、汤泉池、金刚台这样的天然旅游胜地,也有里罗城这样新兴的美丽乡村;一个有金兰山、香山湖这样的自然景区,也有西河、丁李湾这样的“明星村”,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露营公园这样的研学基地。商城、新县提供了红绿资源融合发展的示范,也影响着其他县区的发展。
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色圣地。5月15日,记者在这里了解到“铁铺经济新模式”:在研学旅游的基础上,让何家冲的红色旅游基地成为龙头,带动所在的铁铺镇一镇十村的集体经济,创造出一种何家冲 9村的村级“共享经济”。
铁铺镇党委书记韩丽齐耳短发、脚踩旅游鞋、举止干练,她告诉记者,何家冲纪念园有何氏祠堂、红军医院、银杏树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名游客慕名而来,但如何让旅游常态化,让村民更稳定增收,成为地方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8年,依托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罗山县政府共同提出的“灵山特色小镇”项目,铁铺镇党委决定全面开发何家冲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何家冲红色教育基地。
6月26日启动建设,9月1日基地揭牌开班,经过两个多月的不眠不休,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正式揭牌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培训45期3000余名学员。
走进这座白墙青瓦、木扉石柱的会堂,七列实木桌椅整齐排列,射灯荧幕一应俱全。韩丽为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设计了独特的培训方案:“我们主要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干部进行培训。在何家冲,他们不会就只坐在课堂听讲,我们利用何家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像参观何家祠、重走长征路等具体活动,让前来培训的干部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何家冲的长征精神。”
在红军医院、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等,重新见证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对于信念的坚守。
穿过石磨、角亭、青石板街道、团头鲂成群游走的水渠、成片睡莲,可以看见精致的豫南古民居,岁月留在房梁、石墩上的痕迹,与红色景点、现代民居进行着时代对话。
“这不是‘浸入式艺术展’的红色版本吗!”记者感慨。
精心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他们的目的还是让红绿资源惠及居民。去年,韩丽带头整合了全镇10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和第一书记发展资金720万元,在何家冲店口、大湾两个村民组动员农户以房、土入股,和村集体一起共同兴建何家冲红色教育基地。
“来到我们讲习所的学员,他们的食宿由我们的村民承包,”韩丽告诉记者,何家冲村已有21户被改造成了接待学员的特色民宿, “来到讲习所的学员吃在村民家,住在村民家,培训中的食宿费就都归了我们的村民,成了他们实实在在的收入。”
“让农民变股民,民居变民宿,带动铁铺镇10村共108个村民组共同脱贫致富。”韩丽说,下一步计划借力教学基地的品牌带动力,兴建何家冲学院,以长征精神培训为主,以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旅游、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色,通过红色教育带动红色旅游,促进绿色发展,把何家冲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大别山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
3
郝堂:“开放文章”与“升级文章” “画”出村庄新希望
作为第一批全国“美丽乡村”之一,郝堂在全国乃至世界拥有着巨量“粉丝”。起步早、起点高、受瞩目,乡村振兴阶段,郝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持久的内燃力。
“山外客”带动了“山里人”,村支部来了会弹吉他的年轻人,而产业亟待发展,让游客的“乡愁”成为村民的笑容……
乡村立足乡土,不拘泥于乡土,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潮”,有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初夏的郝堂村,荷叶田田。走在沥青路面上,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帅小伙路过,“嗖”地一下停住,向着村干部打了招呼,说:“快放学了,我去接我弟。”随后风风火火地向着学校走去。
他叫朱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郝堂,做过志愿者,当过义工,村庄常响起他吉他伴奏的歌声。
如今,朱凯被吸纳为村支部的一员,开始接受更具体的工作:做导游图、经济普查统计、郝堂春晚导演组织……基层工作,很难有明确分工,往往是哪儿缺人往哪儿填。年轻人的加入,无疑为村支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像朱凯这样的年轻人,郝堂村能有多少个?村支书曹永根告诉记者团,通过不断吸纳优秀的年轻人,郝堂村委构成从2011年前平均年龄60多岁,到如今平均年龄40多岁,有了两名90后大学生村官,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现在郝堂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集体经济需要进一步壮大,二是需要懂管理和经济的人才。”曹永根说,发展和培养本村优秀的年轻人,是目前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村民的一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涉及到调节纠纷等村民管理,本村人去做更容易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他说。
在郝堂灰墙黛瓦的豫南民居中,一间叫岸芷轩的房子格外引人注意--轻钢玻璃瓦房,从外部就可以看到内部场景:雅致的竹椅茶桌,载满书籍的书架,将每一块空间不完全隔断。门前芦苇摇曳,风铃作响。走进室内,发现每一处都有可爱的手工艺品。
这是一位台湾设计师的作品,原本是用来遮盖房屋下方的污水处理系统,如今成为村民看书、孩子游戏、游客喝茶的空间。
被称为画家孙君“画出来的村庄”,郝堂的发展不缺外来专家学者的参与。从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到北京绿十字,再到各种志愿者协会、基金会的参与,这些“村外人士”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庄。
岸芷轩的“守门人”姜佳佳家在信阳市,2009年成为郝堂村官,卸任后成为驻村的一名社会工作者,并成立了青年创业合作社。2012年,姜佳佳和朋友们承包了土地流转改造的荷塘,种荷花、挖莲蓬低价出售给村民,让他们向游客售卖,希望以此让他们意识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她不断尝试将现代的经营和社会工作模式带入村庄,也逐渐发现村庄原有的智慧。姜佳佳告诉记者,村庄很多问题他人或看不清或难以参与,一些年长的村民则有他们更为巧妙的解决办法,也让她获益匪浅。
如今,姜佳佳多了不少95后小伙伴。上个月月初,一篇关于郝堂村水况调查的文章出现在姜佳佳的朋友圈。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取样检测,分析出村庄水质存在的隐患。作者是1997年出生的志愿者杨阳,去年年底,他还走访了村庄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提出村民文化不自信问题和一些重拾文化的建议。作为友成基金会2018年“小鹰计划”的成员,他将在这里驻村一年,为村庄建设贡献力量。
实际上,杨阳已经是郝堂村迎来的第四届“小鹰”。2014年,第一批“小鹰”兰洁从北大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在郝堂工作一年后,继续从事“三农”相关工作。在一次分享会上,兰洁说起驻村经历的感悟:“物质空间的城镇化很快就会完成,但是人怎么城镇化,这是几亿人要面对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子女教育、婚姻危机、经济压力、生活习惯等都是挑战。”
村支书曹永根告诉记者,专业人士的参与,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特别是孩子们。不过,由于知识壁垒、精力差异,他们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被村民接受。
“专家志愿者给予更多方向上的支撑,但因为他们驻村是有期限的,作用难以持续。郝堂建设前期是政府购买服务,现在郝堂这个‘孩子’长大了、会走了,要学会自主发展,这也是我们一直从本村人中挑选村干部的原因。”曹永根说。
生态完整,古树林立,是当年专家“看中”郝堂村的主要原因。
5月15日,五里店办事处主任孙德华早中国共产党讲河南故事活动现场,讲述了一个关于郝堂村树木的故事。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树贩子来到郝堂村,试图砍掉觊觎已久的老枫杨树。贼头贼脑的树贩子引起村民的警觉,老红军吴大爷站在树前,对着他们怒喊:“想砍树,就是砍我的腿!谁敢?”
几颗数百年的大树,就这样被保留下来。
如今在这颗枫杨树的旁边,挂起了“吴好人家”的牌子--吴大爷的后人吴军和妻子彭凤霞开起了可以住宿的农家乐。
2011年7月前,这个院子还是围墙中的五间砖瓦房,村支书带着专家已来做过多次工作,为房主描绘出新郝堂和新院落。彭凤霞是郝堂小学的退休校长,她接受了专家的意见,成为红星组第一个接受房屋改造的人家。小楼有特色:灰砖、黛瓦、桐油梁架以及精雕细琢的马头墙,点缀在灰砖中的红白砖,房前小花坛,移步即景的木制窗框,在沉稳大气的徽派建筑中隐隐显现江南建筑的雅韵。房前一片开放式空地,没有院墙、篱笆,仅桂树、菊花、一口方桌、几把圆椅,成为郝堂发展最初极为亮眼的一景。
2014年秋天,郝堂村民胡涛带着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回家,建起了规模更大的民宿。
“当时朋友大都投资了房产,我成了他们眼中的怪人。我想,钱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民,要有尊严地活着。”胡涛说。2016年9月,山庄开张了。鸟鸣犬吠,茶山竹林,他的家变成了室外桃源。
随着信阳“美丽乡村”的涌现,郝堂村一直在升级的路上。
沿着毛坯土路,记者登上村委为拉大旅游框架正在修整的登山步道,烟雨迷蒙中,平桥区全貌映入眼帘。
“我们计划修30多公里的登山步道,现在修了一半。”曹永根告诉记者,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机农业、茶产业等尚未发展成熟,缺乏一定产业支撑。面对大量外来资本,村委采取有选择的开放态度:“我们做不到的地方,欢迎别人来做,但一定要对村民有好处。”
今年五一,民宿花间驿开业,充满设计感的院落和房间受到游客欢迎。民宿的合伙人告诉记者,通过升级民宿、开展浸入式体验课程,可以让游客更具获得感,增加“粉丝黏性”。
而在胡涛的“百了一宿”,农活体验、读书分享、园艺插花课程也越来越多。“山里人”与“山外客”角色转换中,孕育着村庄的更多可能。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王仁海 余超 王姝/文 章继军/图
戳小花让ta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