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爱县杨应芬 扶弱助残13年花费超百万

2XYgTNgu.jpg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赵举和

焦作市博爱县的杨应芬以饭店为支撑,13年坚持扶弱助残,累计花费超过100万元,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助残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榜好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并荣获2018年中华慈善奖。

第一眼看到杨应芬,觉得有点寒酸,身上穿的衣服加起来不到150块钱,使用的手机也是只有几百元的国产手机。杨应芬:“(衣服)这是前年我们工人们统一的工装,这80块钱,裤是做的,40块钱做的,老棉鞋25块钱。这5年内我没有买(过)新衣服,省下的钱了,我还能多做些公益活动,觉得挺好。”

生活中杨应芬对自己有点近乎苛刻,没有新衣服,没有高档化妆品,更没有私家车,但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贫困家庭的儿童,却是出手大方,13年来累计花费超过100万元。

杨应芬1970年出生在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因为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从她记事起,便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杨应芬:“尤其母亲是精神病,别人是对我们那种看的眼神,都有偏激的想法,会瞧不起,过的日子比较苦一点,所以我们都很努力。”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2岁小学毕业后,杨应芬辍学回家,开始帮家里干活。她说:“我上了5年级, 因为家庭情况,回来帮助奶奶做饭,帮助俺奶奶干点那家务活儿。”

图王村有屠宰生猪的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从事屠宰生意。杨应芬由此看到商机,她买来生猪肉,然后加工成卤肉,对外销售。“17,8岁,都开始煮肉,在家就开始卖肉了。”

1997年,有了一些积累之后,杨应芬在村西头开了一家小饭店,一边加工卤肉,一边经营饭菜。杨应芬:“1997年,在我们这图王村口,开了一家小饭店,那时候只有20多平方。”

就从这一年起,杨应芬开始了自己的扶弱助残、慈善义举之路。她说:“第一笔慈善,我们饭店由97年开始,我们邻村有两三个老人,跟(在)街上流浪,经常没有饭吃,在俺们门口坐,我们经常就给予一碗饭。”

从此以后,杨应芬以饭店为支撑,用经营饭店赚来的钱帮助自己所接触到的所有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贫困家庭的儿童。这些年,只要有空闲时间,杨应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敬老院,每次去,她都带着吃的、穿的、用的。杨应芬:“给那些老人们开始买东西,鸡蛋糕了我都整箱买,香蕉也是整箱买,瘦肉也是整个后腿。中秋节前,那是10年(2010年), 3天3夜,自己手工做了几十床褥子,我都为那全县365位老人,每人一身那个秋衣秋裤,一部分送了被子,还有那个衣服,到冬天就开始保暖内衣。” 

2010年冬至前,杨应芬读高三的女儿回到家里,谈起自己的同学赵波因车祸住院,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医药费。杨应芬听说后,来到医院,帮助赵波续交了住院费。赵波出院时,杨应芬又资助赵波5000块钱,供其读书。从这以后,杨应芬开始了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之路。“从10年开始,资助那个赵波开始,他是第一个学生,我都开始,资助那学生,有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还有一个考研了,都是我资助,总共有28个。”

多年来杨应芬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她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要是有钱了,一定要办一个免费的敬老院。”

2017年5月,杨应芬用开饭店赚来的80万元,买下了村西头的一处老宅子,并新盖了一栋两层小楼,办起免费敬老院。敬老院工作人员王玲丽:“(有)20几个人,都是周围村的,有许良镇,有月山镇,有孤寡老人,残疾人。老板交代,热馍热饭,这都叫老人们吃好。夏天了注意早些把空调开开,叫凉快,冬天了,提前10点钟就得把这空调开开,开开了叫老人们都取暖。”

fzf9K64L.jpg

64岁的杨喜欢和老伴都是视力残疾,4年前开始由杨应芬免费供应吃饭,有了敬老院后,她和老伴更是每天来吃饭,“  快4年了,一天一换饭,可好吃了,每天换,照顾的非常周到,感谢杨应芬。”

GSti3W4m.jpg

在免费敬老院二楼,杨应芬还开了个儿童之家,收留了贫困家庭的10个孩子。“把他们带到我身边,给他们点母爱,哪怕一点点了,最起码出外,不能受别人歧视。” 

 杨应芬除了供应这些孩子免费吃住和接受正常的教育之外,还针对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将这些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她说:“让孩儿们学太极拳,小孩们身体状况都非常好转,还有3个小孩们,属于弱智这方面,在豆瓣教育,去培训他那语言表达能力,小孩儿们现在表达能力,讲解,非常好。”

wkm27zqJ.jpg

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扶弱助残,有些人说杨应芬脑子进水了,不正常,但杨应芬觉得自己很正常,她说:“我认为我自己是正常的,看到了我们都要帮,听到了我们都要去了解,去落实,一定要帮,还要帮到底,帮到人家把问题彻底解决”

  杨应芬表示:“帮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残疾人,还有弱势群体,我会帮助更多,我有决心,我一定坚持做下去。”


文章关键词: 河南焦作,中华慈善奖,扶弱助残
(责任编辑:赵丹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