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记者长源、南阳台记者梁君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单纯追求“吃得饱”到注重健康“吃得好”,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得有洋兰花垫一下......”
走进南阳一家饭店的后厨,热火烹油,食材琳琅满目,省豫菜文化研究会南阳分会会长、中国烹饪大师侯荣宝正在指导年轻厨师如何提高菜品。
回忆起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侯荣宝记忆犹新。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在计划经济下,一家人一年分到手的小麦只有一百多斤,最大的愿望是天天都能吃饱。“家里条件都比较差,大家庭里八九个人哩,经常吃的就是窝窝头一类的,好一点的吃点花卷馍,白面掺桃粟面、掺红薯面为主的。”
1986年,十几岁的侯荣宝从邓州农村老家到南阳城区的餐馆当学徒。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粮食多了,市场上的农产品种类也丰富了,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来就是基本上都是做面为主,那时还没有正儿八经的饭店,那时都叫餐馆,都是面馆,很少有炒菜。”
到了九十年代,饮食越来越多样化,农家乐、饭店、酒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餐饮行业一片繁荣景象。“最明显的就是年夜饭这块,以前这个饭店春节都关门了,到九几年以后又开始流行这个年夜饭,就不在家里制作了,包桌、订年夜饭,亲戚朋友都在饭店来聚一聚,欢庆这个春节。”
1998年,16岁的王杰开始跟着侯荣宝学做菜。这时的人们从单纯追求“吃得饱”转变为注重健康“吃得好”,鱼类因为含有丰富的完全蛋白质和大量叶酸,很受欢迎。“我们河南南阳这块,主要是淡水鱼,还有鸡鸭禽类这块。”
进入21世纪,家常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随着交通的四通八达,海参、鲍鱼等食材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对就餐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王杰:“各餐馆吧它的标准从信息也好,食材也好,各方面的发展,食客的要求,对这个餐馆的卫生、饭菜质量、菜品的要求,服务质量要求,一步一步地提升。”
最近几年,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的健康观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王杰坦言,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缺衣少吃的年代,但是经常和师父侯荣宝交流,从食不果腹到吃出健康养生,一方小小餐桌上的饮食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现在的食客对餐饮业健康上非常注重点清素一点、爽口一点,低油、低盐,对原料啊、调料啊,要求非常细,要求非常高。食品安全很重要,所以从进及出,都把好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