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孙喜增 通讯员袁永强 吴双 李元功
杜思远,硕士研究生,是宛城区红泥湾镇卫生院一名全科医生。2018年10月,杜思远结束了8年的医学教育之后,来到最基层的红泥湾镇卫生院工作,并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让贫困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也许大家还不了解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不仅仅可以解决各种疾病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居民提供长期负责任的健康照顾,时刻关注每一位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从出生到死亡,从生理到心理。
初到乡镇基层工作,群众对全科医生还很陌生,加上他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人,群众见到他总会犯嘀咕:这个年轻医生到底行不行?全科能治病吗?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坐在诊室里一动不动可不利于开展工作。正在他发愁的时候,卫生院的健康扶贫工作启发了他。对贫困群众健康的持续关注与帮助,不正是与全科医学的理念相一致嘛!
说干就干。他主动请缨,请求院领导把红泥湾镇贫困村三户寨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交给他。院长一听他要主动承担健康扶贫工作,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就这样,他在三户寨村卫生室建立了杜思远家庭医生工作室,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三户寨村共有贫困户33户73人。按照健康扶贫工作要求,他每月都要对贫困户进行健康管理。在前期的工作中,他了解到村子里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但却长期得不到规范诊治。在一次量血压得过程中,一位大娘的血压竟高达200毫米汞柱。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在老百姓看来并不关紧,不至于立刻引起重大疾患。但是它却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如果不进行早日预防治疗,就极易引发危险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致残率导致因病致贫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群体,健康素养薄弱、经济基础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够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如何去改变这种情况,避免健康扶贫陷入“医疗需求与健康照顾脱节”的死胡同,成了他工作的当务之急。
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抓住问题根源。贫困群众健康素养薄弱,他就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健康科普知识。经济条件不好,他就尽量为他们开具效优价廉的药品,并为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的居民建档立卡,减轻经济负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的信任与长期照顾的服务模式。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都在为“可及性”这一难题发愁,为不增加贫困群众看病就医的难度发愁。三户寨村距离镇卫生院较远,一个月服务一次时间太长了,他要做的就是让贫困群众每周都能见到他,有急需随时都能联系到他。
让贫困群众每周都能见到他,贫困群众行动又不方便,怎样才能做到呢?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在村卫生室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每周固定一天时间到到工作室去坐诊、去带药、去宣教。让贫困群众少跑路,让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让全科家庭医生守在贫困群众身边。
于是,三户寨村家庭医生工作室建了起来,他坚持每周三到工作室坐诊,让签约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病拿药。贫困群众治疗的依从性更好了,他也能根据贫困群众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张大姐,在他每周的用药指导下,面部皮疹逐渐消退;患糖尿病的刘奶奶每周都来拿药,空腹血糖已经从12点下降到了7点;患有“三高”的王大妈,已经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以及降血脂药物,并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加以调节……
从此,他通过家庭医生工作室,悉心照顾好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健康,时刻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
贫困户杨大伯因为间断咯血症状,找杜思远就诊。胸部CT结果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不能排除。这可怎么办?一方面不能将病情完全告知给杨大伯,这样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建议他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又怕他担心费用问题不去治疗。杜思远耐心地向杨大伯解释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详细讲解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以及相关报销优惠政策,打消了大伯因为经济原因而打退堂鼓的顾虑。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杨大伯的病史信息传达给上级医院专科医生,他手写了一份病历资料,并电话联系上级医院呼吸科专家交代转诊事项。就这样,一个小型的医联体双向转诊渠道在他的努力下打通了。杨大伯带着病历资料到上级医院就诊,提高了诊疗效率,免去不必要的手续,更加快捷方便,避免延误病情。在杨大伯住院期间,他及时与主管医生保持联系,掌握他的病情变化。当了解到杨大伯肺部肿物在进一步检查后不能定性,属疑难病例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他忽然想到,在之前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结识到省肿瘤医院一名专家老师,就利用这个关系,为患者来一个远程会诊。事不宜迟,他立即将杨大伯的病历资料再次整理发送,期待专家权威的解答与诊治方案。省肿瘤医院专家老师迅速解答了杨大伯的病情,并提出进一步诊治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杨大伯病情慢慢好转,未再出现咯血的症状。杨大伯出院后,他每周坚持对他进行跟进随访。
杜思远说:“家庭医生,是三级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起到沟通、协调以及连续性照顾的重要作用。作为全科医生,我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困难群众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我要成为一名群众认可的好医生,让照顾的每一个贫困群众都享受到家门口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健康中国2030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杜思远如是说。